2018年1月8日 星期一

重貼「身心安頓 . 一帖良藥」以釋疑

最近如性法師這篇回覆文,引起了是真是假的討論,本版有必要根據自己的查證做以下的澄清~



1.這篇回覆文是一位最早曾在“摘金版”踴躍發言的版友所提供,後經本版側面打聽,得知事件剛爆發不久,某法友感到徬徨無措,因此請示法師該如何面對風暴,據說是問了一串問題,之後有人將法師答覆統攝成一篇,請法師過目,並請示可否傳出去幫助其他正在徬徨的人,法師表示,若覺有益則可傳出

2.至於引起爭議的部分~「沒有學習,縱使投生淨土也沒用。」
個人認為,若單看此句,的確容易生起輕視「淨土」的感受,但若搭配下一句懂得修行,即便身處娑婆也自在。就可理解法師旨在點出「學習和修行」的重要,看不出有無輕視之意

 3.無從得知提問者當時如何提問,使法師做了沒有學習,縱使投生淨土也沒用。懂得修行,即便身處娑婆也自在。的回答,但我們可以從其他大德的開示來理解這部分的相關內涵。

個人找了兩篇開示,提供大家參考,相信我們知道得越多,對修行越有幫助。

~~~~~~~~~~~~~~~~~~~~~

一、【第29屆噶舉大祈願法會:第三天日誌】

大寶法王對淨土法門的開示:

投生淨土:一念心加四種因 

 投生淨土的眾生分為共與不共,以共的眾生投生而具備相同因緣來講,《阿彌陀經》中說:阿彌陀佛初發菩提心時,即發願:未來眾生只要聞我名號,意願往生淨土,都可往生;只要不是造作謗法等重罪,只要一心想往生淨土,都可以往生;如果有這樣因緣的眾生未往生淨土,我就不成佛。
所以首先要具備「我要投生極樂淨土」的一念心,再來還有要具備各種因。
那要怎麼做呢,要隨時觀想淨土,積聚各種資糧,要發菩提心,要隨時將所有善功德迴向往生淨土。經典中說,只要聽聞無量壽佛、阿彌陀佛名號,就能往生西方淨土。
經中還說,投生淨土的因,有「 一般的因」和「殊勝的因」:
一般的因:有想要投生淨土、積聚資糧、發菩提心、迴向等四因,就是所謂的「投生淨土四因」投生之後,即具備菩薩的功德。
特殊的因:則是對淨土菩薩同順的因,具有了解,知道他們的功德是無嗔、精進的,這是現在可以積聚的。
要具備什麼人身才能往生淨土呢?任何身,包括天人、龍族和人,只要對投生淨土有意願、有信心,都可以往生淨土。但不是做一次就夠了,而是要不斷不斷思維,經典中曾說,要做十次,或七日專一念誦。
也有經典說,在清淨處,著清淨衣,向阿彌陀佛專一祈請,不僅積聚資糧、因緣,靠自己的力量;還要靠阿彌陀佛的大願,同時要對阿彌陀佛、對極樂淨土具有很強烈的祈請和信心,要有強烈的「我要投生淨土」這樣的心,才有可能投生淨土。
這裡又引一段經文,「不散亂」是很重要的,就是要專心一意、一心不亂地念佛。《入菩薩行》說:一個散亂的人,是無法積聚善功德的。

如何幫助其他眾生投生淨土?

接著談到其他眾生如何積聚投生淨土的資糧。
首先,說法者不應是為了得到他人的恭敬和供養而說,發心清淨才是投生淨土之因。佛經中云,可以幫助其他眾生聽聞,甚至是一隻小蟲子聽聞,幫助他人念誦阿彌陀佛名號,幫助他人持守戒律,製作風馬旗,讓經過的眾生接觸到阿彌陀佛名號……有很多方法。
這段經文中提到很多方法,可以幫助其他眾生投生淨土,譬如一隻動物,如豬、雞、牛沒法念佛號,可以在牠們耳邊唸阿彌陀佛的名號。如阿育王前半生造作許多惡業,甚至砍了金剛座的菩提樹、還倒入熔岩、熱水將根部燒毀,後來生起懺悔心,以牛奶灌沐根部,菩提樹重新長出;有這樣的故事。還有一個國王,生病時有人幫他搧扇子,扇子掉在國王身上,國王一氣就死了,投生為水蛇,但國王過去世曾為僧人,一個阿羅漢知道這個因緣,就把他生前法衣繫在樹上,讓水蛇看到,憶起前生,水蛇鑽入法衣中,被帶到寺院,聽聞佛號,幾天後水蛇就死了,投生到天界去也有這樣的故事。
最近幾個月聽到一個故事:有人忽然想吃田雞,就到市場買了幾隻。我當時也看到照片,市場殺田雞的樣子很可怕,就剝了皮、一堆放在桌上。那個人大約買了三隻,最後一隻被殺的田雞,雖被剝皮,但一口氣息還在,忽然張大了眼睛看著買牠的人,買的人很害怕忽然唸了一聲「阿彌陀佛」,那是很害怕、求救似的念著,念著念著,那隻張大眼睛的田雞也似乎活了過來,一起聽著佛號,最後甚至發出像念佛號的聲音,好像在一起念佛。
許多人都對於投生阿彌陀佛淨土有很強的信心,無論是漢傳和藏傳佛教,過去都有人特別修持阿彌陀佛,也就是淨土宗法門,韓國、日本也都有這樣法門,也有很多很多成就淨土法門的大師,對於這些大師們的著作,我們應該多去讀誦。僅僅一念相信是不夠的,也都應該多去讀誦、學習,要知道投生淨土也有很多方法。
不過也有聽到一些奇怪的說法,譬如有人會說:解脫唯一的方法,只有淨土宗,其他都不是法門。也許有些人想投生淨土,但也有人也並不想,想依別的法門而解脫,每個人有不同意願, 並不能要其他眾生都跟你一樣,連佛陀都不會這麼說,我們怎麼可以這樣呢?
要圓滿投生淨土的因,包含許多,要去聽聞、思維佛法的義理,只唸誦也是很好,但如果要具備圓滿的因,要多聞思修,這是很重要的。有些現代人比較喜歡簡單快速的,以為我念念佛號就好,其他都不用做太多,但這樣並不是最圓滿、最清淨的因,這跟我們的動機、心態有關,如果只是求個簡單、方便、便宜,其實有一種輕視的感覺,對法有輕視心態,想要成就大的善行或善果,其實是很難的。但也有人覺得只是念誦「阿彌陀佛」太容易了,而心生輕視,不能這樣,要尊重所有解脫的法門。
想往生淨土的人,更要具備正知正見。
其實佛法從勝義諦、究竟上來講,所有法門都可以幫你投生淨土,重點只是在於你想不想投生,你心的方向在哪裡?不然有些人會有妄念分別:會覺得這才是淨土宗的法,那個不是淨土宗的法;這個才會幫助你投生淨土,那個不行──這樣的分別是不正確的,任何法都能幫助你投生淨土,如果你心態正確的話。

~~~~~~~~~~~~~~~~~~~~~~~~~~~~~~~

二、後助念難生淨土的實例 

釋大寂法師(大寂比丘尼)

1.死後的度亡不是度亡者單方面的問題就能引渡
2.度亡實例
3.陰身的心識與「生平的業障及習氣」是不可分割的
4.引渡「初機者」很容易將信心建立在師父「個人崇拜」及對「師父感情」的執著上
5.在「中陰身間」越早投生對「亡者」未來「生緣」越有利
6.在中陰身間往生淨土的修行條件
7.如何勸導亡者離「留戀佛殿」、捨不得離去的「情執心」?
8.亡者「心結」若是打不開甚難引渡

1.死後的度亡不是度亡者單方面的問題就能引渡

現在的蓮友去為「有緣人」助念,往往不是在「臨命終時」去助念,而是在斷氣後,才去助念,實在是誤解淨土經典所說「臨命終時」、「心不顛倒」、「乃至十念」,才能往生淨土的原意。而且在「斷氣後」的助念,只注重八小時念佛,以為只要引導亡者念佛,或者念佛迴向亡者,就能超生淨土,而忽略大部分的亡者皆在生前沒有正信「念佛經驗」,而且亡者的根器,有千萬種差別,尤其一般亡者「情執深重」,不一定信仰佛教,如此「懵懂的念佛」,或者「根本聽不進去」,能夠真的令亡者「超生淨生」嗎?
     
  斷氣後的助念,除了生前「精進念佛」者外,對於其他「泛泛信仰者」,不是在八小時內「趕時間念佛」的問題,而是如何開導亡者,才能令其「心開意解」、「一心皈依三寶」,令其深信淨土法門,方能談到「念佛入心」的問題,這是筆者助念的經驗!事實上,對於一個生前沒有宗教信仰或者有雜教信仰又「情執深重」的亡者,若欲令其「放下情執」、就此「一心念佛」、「求生淨土」真的很難?況且又在身旁有「冤親債主干擾」的情況下………。縱然如此,在不能開導亡者又不知亡者就此接不接受、聽得不得進去「善友」及「助念團」的引導、「助念」下,當然還是要在「有因緣」助念時,為亡者引導念佛,為其未來學佛做善因緣!
        尤其「死亡後」已經涉及中陰身的「超渡問題」,非助念者單方面迴向亡者,就能使其「超生淨土」,或投生善道!這還要看「亡者」的現世所造業障問題與亡者今世業緣果報盡時在中陰身間即將承受未來何類「業軌」的問題,更重要的是,亡者接不接受引渡者勸化與對佛號聽不聽得進去的問題以及亡者跟著念佛時心念是否「散亂」而影響「接收力」的問題。雖然死亡後八小時至二十四小時內,大體上來說,神識尚未離體,但是一般情執深重或者「重病死去」的亡者的「心識」在未經「有力的開導」與未經「具有正見正行的功德力用迴向前」,是與生前的習性相吸相應的,並不是任何一個眾生的神識一脫離肉體,就會立刻變得「十分靈敏」、易於超度的現象。現在舉一渡亡實例,以茲証明:

2.度亡實例

  這個實例,是發生在七、八年前台中縣某蓮社的出家師父父親死亡後的引渡因緣。現在以甲師父來代稱。甲師父的父親患有老人痴呆症多年,死前三年已經終日臥於病床上,不能言語,最後深度昏迷而死。臨終前甲師父的母親打電話至蓮社告知父親已經不行了,吩咐他儘快趕回高雄家中協助料理後事。甲師父便邀蓮社的乙師父及一位女居士一同前往高雄幫忙引渡。當兩師父及女居士趕到高雄,甲師父的父親呼吸已經進入肺部大喘吹氣中,估計四至十二小時就會斷氣(也有因為藥物作用,如打強心針,或者吃滋補中藥而從肺部吹氣開始,一直托到二十四小時後才斷氣的情形,亦曾見一老比丘死前一星期斷食念佛,從肺部吹氣開始,五小時就斷氣。)事實上,拖到死前肺部大喘才前來助念,並且在生前沒有宗教信仰,又是重病患者,已經太遲了!
   因為長途搭車,已經很累,乙師父便請隨行的女居士一個人在「臨終人」面前引導他念佛(已有邀約「助念團」,但是尚未到),按「臨終人此時已經陷入昏迷」,不能言語,不知他的心識有沒有跟著念?結果其父剛斷氣時,助念的女居士倏然感覺到「亡者神識」忽醒忽迷(此女居士天生就有點「陰通」)。斷氣後的數小時,亡者神識才在念佛聲中,慢慢甦醒,斷氣後的八小時,亡者神識已經完全清醒,陰氣很重。
   在助念數小時(四、五小時間)後,先前邀請的「某助念團」才趕到。二十餘位「助念團居士」一直為亡者「助念」至八小時後才離去。亡者神識清醒後,由於在生深度昏迷太久了,突然看到親人,十分難過,留戀家裡,不願離去。移靈某佛寺後,甲師父回到家裡,感覺父親神識在家中徘徊,沒有走。這位甲師父從小就有超於常人的第六感的直覺力,非陰陽眼,於是引魂至台中縣蓮社度亡。
   度亡第一天,兩位師父依「臨終、中陰身、作七、度亡開示」一書所述「度亡儀軌」,在大殿引導亡者看破人生假相,略說「懺悔法門」,再引導其「三皈依」、求受「五戒」,再開示「淨土法門」,導引其念佛。在念佛時,乙師父感覺在亡者拜墊站立之處有骨灰的氣味,並且有「振波放射過來」,令乙師父直覺亡者聽到念佛聲,亦跟著念佛,很感動也很激動,而且是初學佛者對宗教情操的激動。
   第二天早上在大殿,先為他灑大悲水,再引導其「三皈依」、「受五戒」、略說「懺悔偈」的意思,甲師父突然心靈感受到他父親對他說:「他覺得在念佛時有佛菩薩的力量在加被他,因此對佛教產生信心。」於是問:「法師雖然為我解釋『懺悔法門』,但是『懺悔偈』的內容,他聽不懂」。又問:「為什麼要懺悔業障?」
   於是乙師父非常發心的向亡者解釋「懺悔偈」的意義。而且當乙師父為其作「三皈依」時,亡者又令甲師父知道,他不懂佛、法、僧的意義,希望法師解釋,於是乙師父又特別為亡者解釋佛、法、僧三寶的意義及為什麼要發心受持「五戒」的意義,再重覆開示淨土法門,引導其念佛。到了下午,再指導他發成佛心,如「四弘誓願」及「七種懺悔心」。兩位師父皆交待亡者要「萬緣放下」,不要再掛心家裡,不准回家,一直念佛念到你投生到清淨世界去為止。
      第一天亡者因為生前沒有信仰,所以令兩位師父感到在為其開示、引渡時,比較費心。但是經過亡者一日一夜依「懺悔偈」懺悔業障及用功念佛後,又加上第二天晚上亡者參加念佛會共同念佛及全體蓮友將「當晚誦經、念佛」功德迴向亡者後,到了第三天早上再引導他「看破人生假相」、求授「三皈五戒」時,乙師父感受到亡者已經不再「執著人生的親情假相」(按第一天及第二天引導他「看破人生假相時」,亡者尚對「親情」留戀不捨),並且亡者令甲師父明白他對佛、法、僧三寶的意義已經完全聽懂了,不像第一天時,對乙師父說:他聽不懂佛、法、僧三寶的意思,要求再講解清楚一點。並且無論在甲師父引導他稱念「懺悔偈」及稱念三皈五戒的「經意、戒文」時,都令甲師父感受到「非常敏捷」,已經沒有像第一天那麼遲鈍,學習能力很慢,念誦很慢。亡者心識突然變得「十分靈敏」,經乙師父開示,就能明白其中義理,此時才印証「中陰經」中所述,亡者的心識比生前還要「靈敏數倍」。但是卻是經過亡者本身恭敬聞法、學法、懺悔業障、努力念佛與「大眾念佛、功德迴向」而形成其「敏銳神識」。

3.中陰身的心識與「生平的業障及習氣」是不可分割的

  由此可知,「中陰身」的心識,如果生前沒有具備「善法福德因緣」,不是每一個臨終人在死後進入中陰身間均具備「敏捷的心識」的。依普遍沒有宗教信仰,或者雜教信仰的現代人而言,大部分人的中陰身心識「所思所現」,皆與其「生平的業障與習氣不可分割的」。至少筆者所認識的法師在處理多起「度亡實例」就是如此。雖然「中陰經」中有說明「中陰身心識靈敏、易度的情形」,但是大多限於「正道修行人」,不是一概而論。

4.引渡「初機者」很容易將信心建立在師父「個人崇拜」及對「師父感情」的執著上

  自從亡者「心識變得靈敏後」自動發願日日在大殿懺悔、拜佛、念佛不懈,並且說一日拜三千拜,兩位師父勸他要虔誠懺悔業障,慢慢拜,他才改口說二千拜。並且在每次乙師父開示完,便會自己說:「禮謝法師。」由甲師父代傳。
  兩位師父在大殿「度亡」數日後,有一天乙師父身體不適,沒有到大殿為亡者開示,只有甲師父(他兒子到大殿引導)。當天度亡結束後,甲師父在一樓走廊碰到乙師父,對他說:「我父親問:為什麼你沒有到大殿帶導他皈依、念佛?」
  乙師父聽後覺得不妙,因為亡者初學佛法,雖然對家屬不再留戀(沒有回高雄家中,但是只是表面上的,因為他有忍不住到寮房探視甲師父與乙師父的舉動,被甲師父勸導回大殿念佛)。又因為感恩師父度他學佛,於是將全部心力轉向對出家師父的依賴與執著,這樣對師父及對他「未來的投生」均有障礙,所以翌晨乙師父在引導亡者皈依時開導說:「…十方世界一切諸佛的慈悲與智慧皆是平等的,所以皈依本師釋迦牟尼佛就等於皈依十方世界中一切諸佛,相對的,你每天在佛前稱念『南無阿彌陀佛』聖號,就是皈依阿彌陀佛,皈依阿彌陀佛就是等同皈依釋迦牟尼佛,等同皈依十方世界中的一切諸佛。所以雖然師父沒有每日在佛前帶導你皈依三寶,你每日在佛前稱念『南無阿彌陀佛』聖號,禮拜阿彌陀佛,就等於日日皈依三寶,日日皈依釋迦牟尼佛,日日皈依、禮拜十方世界中的一切諸佛。師父知道你很感謝我們指引你皈依、念佛,但是不要因為感恩而將你皈依的信心,建立在『師父個人』的崇拜與信仰上,這樣對你念佛沒有一點好處,必須將你皈依的信心,建立在『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的慈悲、智慧的信仰上與學習上。如果你希望早日投生到清淨的世界去,就不可以將你學佛的信心,建立在對師父個人的感情執著上,這樣你不可能超脫現在『中陰身』的處境…,如果你要報答師父對你提攜念佛的恩德,唯有你從現在開始努力用功念佛、拜佛、禮懺,不管『念佛』的時間有多久,一直「用功念佛到你投生到清淨的世界去為止………。

5.在「中陰身間」越早投生對「亡者」未來「生緣」越有利

  自從乙師父對亡者開導一番後,縱然沒有到大殿度亡,亡者也不再透過甲師父催乙師父日日去引導他皈依、念佛了。這樣度亡的日子,經過了十天,亡者仍然在大殿念佛、禮懺沒有走。乙師父雖然沒有看到有亡魂存在,但是隱約中感受到自從甲師父引魂至大殿後,在大殿內就一直有一種「骨灰」的氣味瀰漫在大殿中(蓮社從來不做超渡法事,也沒有擺設任何牌位)。而且起初是「骨灰」的氣味,在亡者皈依、念佛後,轉變為「骨灰的香味」。
   甲師父因為身體本來就不好,有一次在大殿引導亡者皈依時,趁著儀軌尚未開始時,坐在圃團上,稍事休息,結果突然心靈接到一股訊息,叫他起身站好,在大殿要恭敬三寶,不可不莊重。因為亡者尚將甲師父當作他的孩子看待,才敢如此作為。乙師父心理有數,畢竟是「初學佛」,有很多習性未斷,許多佛教規矩也不懂,親情尚未完全割捨。若是亡者誤認為在大殿念佛、修行也很好,已經有了歸宿,又可以每天和兒子相見,又有念佛會可以參加念佛,無形中加深了對大殿的留戀與執著,很有可能度亡不成,而延誤他投生於善道的好因緣。因為亡者仍然在「中陰身」間尚未投生,如果「中陰身」的這段期間,不能把握努力念佛、禮懺的善因緣,不能早一點令「投生善緣出現」,七七四十九日一過,投生之處,便會較差。越早投生對亡者越好,越晚投生對亡者越不利,因為越晚投生(超過頭七),亡者的未來「生緣」越成熟,當其「業感」越轉向未來投生之緣,接收人間「功德迴向力的頻率接收力」就愈弱,因為將要形成未來「生緣」的「定業」。若是未來投生的「定業已經成熟」,再做的「迴向功德力用」,只能成為亡者在「來世生處」的福德增上緣。

6.在中陰身間往生淨土的修行條件

  若是在中陰身內往生淨土,絕對不會超過三日(嚴格來說,不會超過一日一夜,所以注重二十四小時的「助念」),因為往生淨土是「定業純熟」。尤其自在往生者,於臨命終前,就是因為「定業成熟」,所以能「預知時至」,事先於「定中親見」或「夢見彌陀及淨土景象」,即是未來生緣先「成熟」,令其「預見」的徵兆,這才是「預知時至」的本意。對於生平斷斷續續念佛,卻在晚年用功念佛或者重病後才知用功念佛的蓮友,「臨終助念」至死後二十四小時的持續「助念」,是求生淨土最重要的「黃金時間」。但是也有在中陰身間經過多日才超生淨土的特例(後續自明)。亡者的「中陰身」若是想要「超生淨土」,也要如「淨土經典」所說:「以至心信樂之誠,求生淨土」,念佛至「一心不亂」,才能突破中陰身間散亂、陰暗的心識,突破善惡業緣浮沈不定的過渡「業識」時期,在佛力攝持下,轉變為「清淨、光明的心識」,才能因為在「中陰身間」「信、願、行」具足而往生淨土。然而現在所說的亡者已經經過十日,尚停留在大殿不走,對「中陰身」的拔薦,不是好事。

7.如何勸導亡者捨離「留戀佛殿」、捨不得離去的「情執心」?

  於是乙師父又到大殿開導亡者說:「………你如果想要早日投生到清淨世界去,務必要全心全意觀想阿彌陀經所說淨土景像,最好把「阿彌陀經」背起來,極樂世界的景像,就如阿彌陀經所說,都是用七寶裝飾成的,樹木、鮮花都會閃閃發光,又有用七寶綴飾成的蓮花池,充滿在淨土的各各角落,淨土世界自然環境的景緻,不是我們這個世界的自然環境能夠相比的,蓮社的自然環境,雖然四處皆有香花、扁柏及蒼翠的樹木,景觀幽雅,但是究竟是生滅無常的,你如果想要早日在淨土看到、享受莊嚴、快樂的淨土美景,就不可以再留戀這個無常、生滅的『蓮社』,更不可留戀『大殿』,一定要捨一取一,才能往生淨土。我們不是趕你走,而是你已經在佛前發下『一定要超生淨土、乘願度眾生的成佛大願』(兩位師父經常用『七種懺悔心』引導他發『成佛大願』)。若是不能超生淨土,就不能實現你的『成佛大願』。所以你從現在開始,要更加緊用功念佛、禮懺,一心依阿彌陀佛經所說觀想極樂世界清淨,光明的景象,而且唯有你捨棄留戀大殿的心,捨棄留戀娑婆世界的心,才能全心全意投入極樂世界的光明景象中,才能全心全意投入阿彌陀佛的大悲接引誓願中………。
  當乙師父對亡者開導後,再過數日,甲師父便夢到亡者已經投生到一處,變成一張嬰兒的臉,(應該是尚未出生,只是預示罷了。按甲師父以持念觀音聖號為常課,祈求觀音夢示所致。乙師父再去大殿時,已經感受不到「骨灰」的氣味。自從「夢示後」,甲師父感覺亡父已經走了,不在蓮社。

8.亡者「心結」若是打不開甚難引渡

  由此度亡實例,說明了一個事實,亡者在生如果沒有學佛,單憑「臨終助念」與「死後的助念」,是甚難引渡亡者超生淨土的,因為亡者「心結」沒有打開縱然亡者生前患有重病,或者臨終呈現昏迷現象,但是斷氣後,「神識會立刻甦醒」,當然聽得到旁人「念佛聲音」,問題是他聽不聽得進去?縱然亡者聽不進去,將此「念佛、誦經」功德迴向亡者,也可以承受此功德,消除業障,增添他投生「善緣」之處的資糧,有善根者,更能依此「助念、誦經」迴向功德,令亡者神識靈敏起來,更容易接受「佛法」教化,往生善道,甚至超生淨土。但是「亡魂習性」千差萬別,尤其生在「五濁惡世」,「習氣深重」、「情執深重」,甚難引渡,若是七七四十九日內,沒有「人道生緣出現」,就會墮入「鬼道之中」,甚至「畜生道中」;當「鬼道定業已成」,更是難度。故若欲真正利益「親屬」,生前之時就要製造其「親近善知識」、聽聞「講經」、「念佛」的善因緣,否則到了「臨終」或是「死後」才度,大多太慢了!尤其「意外死亡」更是難度,原因是一般亡者不願意接受突然死亡的事實。


版主:如果生前沒有學習,連想在中陰身幫他引渡到淨土都難以成辦啊!


~~~~~~~~~~~~~~~~~~~~~~~~~~~~~~~~


重貼:身心安頓 . 一帖良藥


Q:在福智如此飄搖動盪的時候,我如何看待才對自己最好?

如性法師A:

「學習正法」
這是佛弟子應有的最終目標。
沒有學習,縱使投生淨土也沒用。
懂得修行,即便身處娑婆也自在。


學習的重心不在於自己是屬於哪個團體的,而在於自己是否有心想要學習
首先
在學習時,如果將寄託完全放在某個團體或是某位師長上,希望對方能改變我、救渡我,這已完全背離了佛法的中心思想,因為三寶當中「法寶」才是正皈依;這也正是佛為何降臨世間為眾生說法的主因。
當初悉達多太子選擇前往山中修行,最初遇到外道,依止對方為師,但當他發現對方所傳的法並不究竟圓滿時,他選擇離開去尋找其他的師長
但我相信悉達多是抱著感恩的心去尋找其他師長,因為這段時間他雖然沒有證悟,但他了解那種修行是不足的,這可以避免以後重蹈覆徹
當下什麼學習對自己才是最有幫助的,這才是重點所在。
那麼,難以割捨恩情,是否屬於情執
那是愛我執在作祟,因為那是「我」的團體我們真正愛的是自己,不是團體
看清楚自己的問題,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模式,認真學習才是最重要的,因為死時除「正法」外餘皆無益
團體再好、學員再多、寺院再莊嚴......能帶走嗎
仔細想想:我想帶走什麼樣的等流到來生
問題很單純,一點都不複雜。
所以即便學了十幾年,發現這樣的學習並不適合自己,都應該感恩原來的團體,因為它讓我們更接近「屬於自己的正法」。
離開」不代表排斥,更不代表背叛,只是表示在當下不適合自己罷了
就像讀幼稚園的小朋友要去讀小學一樣,離開幼稚園不代表排斥、背叛幼稚園,只是他的年紀已經不適合待在幼稚園罷了
但在離開幼稚園之前,他會跟那裡的老師說聲謝謝⋯⋯



3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