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學習二十來年,對「後兩章」的認知,從一開始的畏懼到現在的非學不可,真的走了好久好久。接下來末學決定以兩個月的時間,集中心力、斷絕外緣,做進一步深入的學習,故本版從明日開始將暫停發文,並考慮到安全問題,也一併將留言功能暫停,非常抱歉!兩個月過後,末學會再觀察因緣,以決定未來的路。
期許法友們在這段時間也試著去學習理路,不要把《廣論》學成了迷信。
關於理路的學習,感謝這位版主彙整了詳細的資源(http://pk007.pixnet.net/blog/post/396645679),法友們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部分聽講,而仍舊關心團體動向的法友們,可以移到「格魯論壇」繼續關注他們的最新發展。
最後以見悲青增格西的開示,祝福所有的法友們都能智慧增長,獲得最究竟的快樂!
《釋量論》的內容很艱深,要真正通達是難以辦到的,光了解字面的意思, 也要很努力,這本來就是很辛苦的事。
現在在很多情況下,會認為學佛會改善生活、會使人愉快、學佛以後笑容變多等等,因此對學佛有很好的興致。是這樣的話,也是很好的一件事,但是我自己並不這麼樂觀,我認為這是件苦差事。
思惟這些內容是很辛苦的,像有時候想不通某個問題, 會令人難以入眠。
我要說的是,學佛不要只憑興趣,有沒有興趣是一回事,要考量的是值不值得。
有些事對生生世世是很有幫助的,當下你可能不感興趣,而且事的本身也很累人,但是因為對長遠的未來有幫助,辛苦也是值得的,所以不能像遊玩一樣,高興、有興趣才去做。
另一點,所謂學佛,學的是「佛」,而不是其他的。
自認為是佛教徒的人很多,但是不是在學佛,要看佛講了什麼、祖師大德講了什麼,與這些相契合的才稱為學佛,與這些不契合的,很難說是學佛,如不能將「見到佛像就跪拜」等情況,認為是學佛。
要怎麼樣才是學佛?
一定要針對二勝六莊嚴的論著,即般若、中觀、戒律、阿毗達摩、因明五個部份學習,才是學佛。
如果是利根的菩薩,直接去學這五類當然是可以的,若是我們的話,連碰到量論、學量論都很困難了,更不必說直接學懂,所以在這些之外,還衍生出其他的論著。
這五個部份都很值得去學,學佛就是要學這五個內容,學這五個內容就是學佛,其他沒什麼。
以聞思修來說,所修的就一定來自於思,所思的就一定來自於聞,所以對沒有任何基礎的人來說,第一道門就是聞,聞的內容就是這五個。
以量論來說,沒有比《釋量論》更好的書了。
或許會認為學習很累、沒有興趣學等,但是這與有沒有興趣學無關,值得的話,就要去學。
會認為學不會啊?
「學不會」不是正確的理由。
就是因為不會才要去學,所以「學不會」是完全顛倒的理由。
話說回來,要努力學,努力之後,學會、學不會都沒什麼關係。
努力之後,就可以安心,如果不努力,才會是過失。
《釋量論》是很艱深的,以藏文來解釋頌文,就很難了,三大寺中,能解釋的人也不多,更何況是用中文解釋。
我們在字面上, 大概可以過得去就很好了,更難的部份,當然很希望能夠懂,但是這真的是要花三大阿僧祗劫的事,因明也是要到佛地才圓滿。我們以這樣的態度學就好了。
又,內容固然重要,但是思惟更重要。我為什麼要講《釋量論》成量品?
因為《釋量論》有別的典籍完全沒有的意思。像《廣論》講八苦是什麼、六苦是什麼、三苦是什麼,可以記下來。
常常說要好好思惟《廣論》,但是如果不從這裡培養思惟,沒有其他地方可以培養思惟的了。
看看這個段落,光是身體是不是內心的因素,可以用這麼多方式剖析!所以要把這裡的這種精神帶到其他地方去。
如果以《釋量論》的角度來看,像《廣論》的作法,會變成迷信的作法,《釋量論》這個才是理性的作法。
我以前常說《釋量論》是很棒的,就是在指這方面。
版主的經驗:
先學攝類學、心類學,有點基礎以後再聽「量論」或「止觀」,就會比較容易懂。
祝福大家,希望未來仍有因緣以法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