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24日 星期一

身心安頓 . 一帖良藥




Q:在福智如此飄搖動盪的時候,我如何看待才對自己最好?

如性法師A:

「學習正法」

這是佛弟子應有的最終目標。
沒有學習,縱使投生淨土也沒用。
懂得修行,即便身處娑婆也自在。

學習的重心不在於自己是屬於哪個團體的,而在於自己是否有心想要學習

首先
在學習時,如果將寄託完全放在某個團體或是某位師長上,希望對方能改變我、救渡我,這已完全背離了佛法的中心思想,因為三寶當中「法寶」才是正皈依;這也正是佛為何降臨世間為眾生說法的主因。

當初悉達多太子選擇前往山中修行,最初遇到外道,依止對方為師,但當他發現對方所傳的法並不究竟圓滿時,他選擇離開去尋找其他的師長

但我相信悉達多是抱著感恩的心去尋找其他師長,因為這段時間他雖然沒有證悟,但他了解那種修行是不足的,這可以避免以後重蹈覆徹

當下什麼學習對自己才是最有幫助的,這才是重點所在。

那麼,難以割捨恩情,是否屬於情執
那是愛我執在作祟,因為那是「我」的團體我們真正愛的是自己,不是團體

看清楚自己的問題,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模式,認真學習才是最重要的,因為死時除「正法」外餘皆無益

團體再好、學員再多、寺院再莊嚴......能帶走嗎

仔細想想:我想帶走什麼樣的等流到來生

問題很單純,一點都不複雜。

所以即便學了十幾年,發現這樣的學習並不適合自己,都應該感恩原來的團體,因為它讓我們更接近「屬於自己的正法」。

離開」不代表排斥,更不代表背叛,只是表示在當下不適合自己罷了

就像讀幼稚園的小朋友要去讀小學一樣,離開幼稚園不代表排斥、背叛幼稚園,只是他的年紀已經不適合待在幼稚園罷了

但在離開幼稚園之前,他會跟那裡的老師說聲謝謝⋯⋯


版主:在離開之前,請跟那裡的老師說聲謝謝⋯⋯








5 則留言:

  1. 網誌管理員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回覆刪除
    回覆
    1. 有些資訊尚未證實為真,為避免引起爭議,故先移除。

      刪除
  2. 100% 認同!兩年前,末學自己在該團體讀到善行班,覺得好像沒什麼新內容可學,就開始到處聽其他團體的課,後來找到印度三大寺來台的格西,繼續學習,非常相應.這兩年來覺得收穫非常大,進步非常快!但自己還是抱著感恩心,感謝之前師長打下的基礎.修行畢竟是自己的事,將來要往生也是自己去往生,對得起誰都是假的,對得起自己才是真的吧!

    回覆刪除
    回覆
    1. 「對得起誰都是假的,對得起自己才是真的吧!」說的好

      刪除
  3. 真誠的關懷
    一、 相約智慧幸福學堂見
    (一)訪談意樂
    透過電話訪談,誠摯地邀請福友們來共享心靈的饗宴,真誠的關懷他,希望他得到究竟的快樂、遠離痛苦,只要我們認真祈求,相信真心的關懷一定能牽動對方的心弦,共同創造一個健康和樂的世界。
    (二)前行:啟白、祈求、皈依、緣念
    1.這是師父的志業,我能承事師長志業而累積資糧是非常難得的機會。
    2.師父教導我們學廣論乃在建立知見,實踐是集資的起步,打電話就是實踐的開端。
    3.我以身心、時間及電話做布施、供養師長及三寶,增長福德資糧。
    4.每位學員都是我的資糧,感恩他讓我有累積資糧的機會。
    5.我若欲到比較不客氣的學員,心起煩惱時,要以修忍辱調伏煩惱,增長我的慈悲心及智慧。
    6.思惟至此,我以猛利之歡喜心打電話,將增長我的福德與智慧資糧。
    (三)正行
    1.訪談前先發簡訊給學員,告知欲電訪的時間,詢問對方是否方便接受電訪。
    2.電訪時,確認當事人後,先表明自己的身分。如:「您好,我是福智文教基金會智慧幸福學
    堂的義工×××,謝謝您報名參加這次的課程,恭喜您錄取了!有些事情想跟您互動,您現在方
    便嗎?」
    若對方目前不方便,再詢問適當的時間。
    3.第一次訪談內容:
    a.詢問是否接到簡訊?
    b.詢問是否能如期參與?(正行日期:8/2星期三晚上7:00~9:00)開始。6:50一樓報到。
    c.如對方說:「不一定」,則先了解原因。如果有困難,也可邀請他先來聽聽看再決定。
    d.簡單介紹雲林支苑的位置(斗六後火車站里仁樓上3-3教室);建議學員騎乘機車或搭火車停
    車比較方便。
    e.確認姓名、聯絡電話、手機等相關基本資料以及組別。
    f.詢問下次以何種方式聯絡比較方便(時間、方式)
    4.訪談時間長短適中,不宜過長(最好不要超過十分鐘),但若受訪者興正濃則可例外。亦不
    冝過短(2分鐘),避免予人倉促草率之感。
    5.訪談過程中,以交朋友的心,儘量傾聽受訪者心聲,感受他的心,避免自說自話或一直再推
    銷自己的想法。受訪者不想回答之問題,如私事,不宜追根究柢。
    6.受訪者若有意見或需求,除如實記下外,不宜先給與承諾,另若對於所提之問題,若不知則
    達不知,不宜勉強作答,可告知代為詢問基金會後再回覆。
    7.放下電話前,清楚告知對方自己的姓名並留下聯絡方式。由衷感謝受訪者並祝福對方。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