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日 星期三

視一切眾生猶如親見佛陀一般,是金剛乘的主要修持。

釋本因  https://www.facebook.com/shibenin/posts/1595966523782529

「福智事件」:當嚴重違反道德的事件發生時,該如何處理?仁波切說明的重點:


1、道德行為是佛教修行道上的核心!與與禪修、研習及觀修同等重要的地位。~~以戒為師,以法為師,同等重要!

2、無論任何情況下都堅守著不傷害眾生的承諾。~~意即遵守聲聞戒,任何人包括上師都不可毀犯!雙修法就犯邪淫罪行。

3、當一位老師嚴重地違反道德戒律時,在這情況下是需要加以解決的問題。如果發生了身體的傷害、性侵、財務不法,或觸犯其他道德規範,為了學生、社群及老師的最高利益,應好好處理此事。

若長期性的道德違犯模式,或已過份凌虐,或該位老師並不願意承擔責任,那將他們的行為公開處理並沒有不妥!
註:
~~
福智金女士一直不願面對質疑澄清所謂流言,承擔責任。十月份湖山懇親會說明「不破流言是為了整體佛教著想,又因為僧團沒有媒體公關經驗,所以明年要成立媒體公關部門後,再宣傳僧團的功德,云云。」

可見
福智僧團真是她的控制工具,那些執事出面來處理,對外媒體的發言,她都非常不滿意,緊急停止去南普陀召開的會議,原本是福智主動出擊要求召集梵因、淨明法師來會議處理的,後來爽約推拖解夏才能,其實後來當媒體找上梵因法師時,媒體同時也找福智他們,也是不願出面現場對質,最多遠距螢幕講話口頭禪「子虛烏有」而已。

都不是誠心要解決問題的,乃至僧團也無能為力幫她講話了,一定要找危機處理公司,要找媒體公關部門才能讓她滿意的!

這個女士很大牌,若是真正的清白人,真正的有智慧慈悲的領導人,何必讓出家人無辜地替她擋風擋雨?還需要等明年設立媒體公關部門才能講話嗎?她真是為了佛教著想嗎?解夏時要自恣,每位僧人都要讓人任意舉罪,包括佛,住持,領導人!若有身口意的過錯舉發,規定立即要去處理,是冤枉?是非曲直都要馬上處理的,哪裡還可以等到明年找媒體公關部門才能處理的?

金女士違反戒律,不要出面對面對質,無慚無愧,破壞佛教,反而說為佛教著想,似是而非,愚弄僧俗,真是魔來亂世!

4、這令人難過的事件攤在陽光下,並不違背三昧耶誓願。針對破壞性行為公開指名是必須採取的一步,以保護正被傷害的受害者,或未來可能被傷害者。這也是維護健康社會所須採取的措施。

~~註:公開指責金女士的罪行,不管藏傳達賴喇嘛、日宗仁波切、詠給˙明就仁波切等等都是同意承許的方式,她長期與僧人住處同一棟樓,同一層,晚上找侍者陪同一房間,是加拿大馬可僧團共知的事實。

梵因與淨明法師都已有人證、物證說明,但福智至今只會恐嚇僧俗不要聽信、不能傳播、不要看此消息,否則就算是破三眛耶戒、違依止法、說出不利的話,就算是譭謗上師,要下地獄!?只誇大不實的功德,無人願面對此指控,只會歪曲造假汙衊的網頁網軍傳播,何其惡劣!

5、公開解決問題的方式有兩種:

a、內部公開:即為僧事僧決,或該團體會議裁判處理的方式,若牽涉出家人則由僧團先依律法處理,或該團體規章制度處理。破戒、破他梵行應滅擯除名、或應懺悔處罰等,此為原本雙方在南普陀寺召開自律自清的目的,可惜福智僧團退縮反悔而不參加,無法擺脫金女士的指揮控制,失去僧團的尊嚴,反而擴大了醜聞弊案。

b、對外公開:即廣泛訴諸大眾,媒體記者,乃至檢調法院,目的為保護正被傷害的受害者,或未來可能被傷害者。
不揭露福智金女士的醜聞與弊案,被層層各式各樣控制的僧俗信眾,是無法瞭解如此複雜、不可思議的手段的!

公開處理,佛教雖然暫時會損傷,但膿瘡不除,終究潰爛,長痛不如短痛!更何況可藉此來分析「相似佛法與附佛外道」,以張顯正法與戒律的重要!大家愚昧無知的信仰女上師,只能讚頌不能觀過,結果是無智慧分
辨於心;捐款無收據被洗錢去外國,布施三寶變成私人豪華別墅與島嶼,
結果是無福報集聚於台,原來金女士才擁有「福與智」?其他人呢?可悲!


詠給˙明就仁波切 二〇一七年八月九日
轉譯自獅子吼雜誌
翻譯:釋了覺

待每一個人如佛

「針對道德部份有人對我唯一一次的提問,是關於教界間發生的醜聞與紛爭。」詠給˙明就仁波切說。如他所述,道德行為是佛教修行道上的核心。仁波切在此將闡明何謂過一個合乎道德生活的含義,一位學生應從老師身上尋找什麼特質,當發生嚴重違反道德的事件時,該如何處理等。
身為佛教導師,我常被問及禪修和甚深的佛學教義,如緣起和空性。關於這些課題,我歡喜分享我所知。然而,我發現關於道德及如何過一個有品德的生活之相關課題,卻鮮少有人提問。
無庸置疑的,禪修在佛教的傳統裡確實很重要,佛教義理及教義的研習亦同等重要。然而在許多方面,道德及美德卻是佛教修道上的基礎。
佛陀自身過著一個善良、謙和及慈悲的生活,此全然體現了他所給予的教導,跟隨他的僧團皆以佛陀為典範。很多時候,弟子偏離了道德規範並做了不善行,有些行為甚至令人啼笑皆非,但是這些事故都成為教學契機,來釐清重要價值觀及體現如何過一個有品德的生活。從佛教早期開始,道德規範就有著與禪修、研習及觀修同等重要的地位。
近來有人針對道德相關部份對我唯一一次的提問,是關於教界發生的醜聞及紛爭。儘管在佛教傳統中,「慈悲」及「不傷害」顯然是重要的,然而在面對這些狀況時,許多學生卻不確定應該如何應對。我能了解為何他們感到困惑。佛教有許多不同的傳承及教派,要能掌握各個教派及傳承的教導、修持及道德規範架構是不容易的。
我們如何將「不傷害」及「慈悲」的原則,運用在尋找真正的老師,及應對在社會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挑戰?
這一點在藏傳佛教而言尤其如此,我們有三種不同的方法,即「乘」或「乘載的工具」,交織融合為佛教修持的一條道路。這三乘即是著重於自解脫的「聲聞乘」、著重於慈悲的「大乘」及著重於不可毀壞之覺醒的「金剛乘」。這三者的融合是藏傳佛教特殊及美好之處,然而教法並不會因此而化繁為簡。

藏傳佛教的道德
在藏傳佛教中,我們融合三乘而修持,這亦包含了道德的實踐。讓我來闡明。
對於著重自解脫的聲聞乘而言,最基本的道德戒律是「不傷害」,無論任何情況下都堅守著不傷害眾生的承諾。
當我們涉入大乘時,在沒有忘失「不傷害」的原則下,我們更邁進一步地修習菩提心。菩提心是幫助一切眾生成就佛果的承諾。
最後,金剛乘帶入了「淨觀」的概念。在金剛乘的修習中,我們以「不傷害」及「利他」為動機的菩提心作為堅固的基礎,進而修習「以果為道」的見地。我們待一切人、事、物為全然覺醒的顯現,亦承諾視自己及他人,乃至周遭世界為本然清淨、完美及圓滿。
這理想的淨觀體現於三昧耶戒裡,即金剛乘行者所遵守的誓言。三昧耶戒有許多細節,簡要言之,三昧耶戒的重點是盡己所能地修習淨觀
許多人誤以為三昧耶戒僅是視上師為全然覺悟的佛,這只是三昧耶戒的一部分,而且已失去了三昧耶戒的關鍵要素。三昧耶戒的修持,主要是透過淨觀之鏡,來看待一切人、事及物。視上師為佛的唯一目的,是為了讓我們藉此而看見,此覺醒的特質亦存在於自己、他人,乃至周遭的世界中。這工具輔助我們生起「自性本淨」的信心。
金剛乘的修持根植於圓滿的「不傷害」及「慈悲」為原則,倘若沒有這二者,則無金剛乘。那麼,我們應如何運用這些原則作為引導,來尋找真正的老師,以及應對在社會生活中無可避免的挑戰?

修持的要點
我想提出的第一個要點,或許是最顯而易見的,我們的修持應讓我們能充分發揮身為人最美好的特質。它應能喚起我們本俱的智慧、理智及分辨善惡的道德指南,無論我們是否發覺自己本俱這些特質。
針對我們的修行進行測驗的基本方法,是檢視自己是否更趨近善良、謙遜、誠實及智慧的這些理想特質。無論作為個體或社群,如果我們發現自己反向而行,就意味著已偏離於法。我們任何人都無法在每一種情況下有著圓滿的作業或行為。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應明顯趨向這些人類基本及普遍的價值觀。
心靈導師尤其如此。對於他們所領導的社群而言,佛教導師是典範及嚮導;對於非佛教界而言,他們代表了佛教的傳統。身為實踐佛陀教法的學生,我們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善良、謙卑並熱衷於修行,但這只能在我們的導師具備這些特質的情況下,方才符合情理。老師們需以善良及熱衷啟發我們,他們需以關懷與關愛來待人,以注入信任。當然,我們不應期待完美,但是無庸諱言,教導者應能落實他們所教導的法。

尋找真正的上師
當提及尋找真正的上師時,有四個重要的要點
第一,上師應是真正教法傳承持有者。真正的老師不會標榜自己,他們推崇傳承。如果一位老師吹噓自己的特質及體證,並把修行當作表演,這揭示了事情或許有點不對勁。但是,如果一位老師曾經在其他德高望重的老師指導下,進行聞思及修行,並藉由維護傳承的價值與傳統來光耀其法脈,這是好的徵兆。僅有傳承並無法讓一位老師成為真正的老師,但是擁有傳承是重要的。
一位真正的老師是值得信任的,他會將學生的需要置於首位。

第二,老師應具有聞思及修持的意願,這是非常明顯的。你是否會向一位不精通鋼琴的人學習彈鋼琴呢?當然不會。同樣的,如果你將心靈福祉托付在某人身上,你應該先確認這人是否對修行之道有親自體驗的直接了知。為此,老師須對自己的修持及訓練有顯著的意願。

第三個重要的特質是慈悲。身為一位學生,我們必須相信老師是支持我們、並與我們同在的。他們念茲在茲為了讓我們獲得最大的利益,深切關懷我們以及我們在道上的進展。
信任在這裡是關鍵。一位真正的老師是值得信任的,他將學生的需要置於首位。老師具備此特質的徵兆,是學生在他們的關愛下覺得安全且受到保護。學生們知道,無論在生命中發生任何事情,他們的老師會一直在身邊給予引導及支持。

第四,也是最後一項特質,與道德有最直接的關聯。一位真正的老師應持守他們的誓言與戒律。在藏地的傳承中,這意味著他們繼續持守已受持的出家或在家戒律,同時持守大乘的菩薩戒及金剛乘的三昧耶誓言。
這是重要且不可輕忽的。這間中有很多細節。身為學生的我們或許無法準確地知道某人持守什麼戒律,但是我們可以從旁詢問及檢視老師的行為是否有任何問題,這是一個良好的起點。
在今時今日,要覓得一位完美的老師是困難的。在佛陀時代,人們僅在聞法場合出現就獲得了證悟,這樣的時代已經成為過去。我們或許無法找到四種特質完全圓滿的老師,但是在某些程度上,應在全部四種特質上都具備一些。如果一位老師完全沒有其中一項特質,或甚至缺乏更多,離開或許是最好的選擇。

離開一位老師
此四項特質是尋找老師的重要指南。雖然我們已在事前對觀察老師的部份盡心,但是一般來說,我們只在當了老師的學生後,方才真正認識一位老師。在現代的世界裡,我們大多數人無法在大街上就能找到一間寺院或一位佛教專家。我們不一定知道一位老師的所有詳情,或找到可詢問之人。那麼,當我們發現一位老師並不如我們所期待的一般,我們該怎麼做呢?
許多藏傳佛教的學生誤以為,一旦他們與老師有了師生的承諾,就不能,或不該離開這一位老師,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師生關係的要點在於學生受益,而非老師得到利益或收穫。如果你已經盡力,但始終發現不太合適,你可以尋找其他的老師。這不是一個問題,也無關乎個人的失敗,這出自於良好的判斷。
最好的離開方式是不對老師苛刻批評。對於或許能從該位老師和團體中得益的人,也不為他們製造障礙及困難。最好能在保持良好的關係下離開,至少不要在把關係鬧得非常惡劣的情況下離開。單純並謙卑地離開,切勿對無法順利依止而感到糟透了。
我在這裡想給予的忠告是,對自己要誠實。對於離開一位不適合的老師或社群,這是可以被理解的。但是如果你發現每一位老師都不配或不值得你花時間學習依止,那你應深入地審查自己的模式,看看發生了什麼事。如果你追求完美,在道上你將難以獲得進展。

嚴重的道德違反
然而,當一位老師嚴重地違反道德,這是全然不同的兩回事。如果離開一位老師,僅是適合或不適合的因素,在保持良好的關係下離開是合乎情理的。然而,如果牽涉有人被傷害或牴觸法律,這情況將有所不同。
如果有人被傷害了,受害者的安全絕對是首要考量。這不是佛教的原則,而是身為人的基本價值觀,不容違反。
在這情況下,道德倫理的違反是需要加以解決的問題。如果發生了身體的傷害、性侵、財務不法,或觸犯其他道德規範,為了學生、社群及老師的最高利益,應好好處理此事。總歸以上,如果有人被傷害了,受害者的安全絕對是首要考量。這不是佛教的原則,而是身為人的基本價值觀,不容違反。
應視情況而作適當的回應。在一些個案中,若一位老師行為不當或具傷害性,但承認錯誤並承諾未來不再犯,如此內部處理就已足夠。但是,如果已是長期性的道德違犯模式,或已過份凌虐,或該位老師並不願意承擔責任,那將他們的行為公開處理並沒有不妥。
在這種情況下,把這令人難過的事件攤在陽光下,並不違背三昧耶誓願。針對破壞性行為公開指名是必須採取的一步,以保護正被傷害的受害者,或未來可能被傷害者。這也是維護健康社會所須採取的措施。

瘋狂智慧
在金剛乘的歷史淵源中,有著奇異瑜伽士、瑜伽女及上師們,以激烈方法引導學生的事蹟。最有名的例子是馬爾巴大師及密勒日巴的典故。馬爾巴大師命密勒日巴建造系列石塔,又命他拆毀所建立的石塔。這「瘋狂智慧」的傳承是真實的,然而很不幸地,這常被合理化為道德違反的行為,無關智慧與慈悲。
我們必須知道的重點是:這些不尋常的教學方式是為了利益學生而設。如果那不是出自於慈悲與智慧,他們就不是真正的老師。立足於慈悲及智慧而開展的行為,並不會注入恐懼或焦慮,即使他們呈現出來的行為是古怪、異於尋常或憤怒。他們帶給學生的,是智慧與慈悲之花的綻放。
我們必須善加分辯,哪一些老師是行為雖古怪,但究竟而言是慈悲及善巧的,以及哪些是具挑釁性,真正造成學生傷害及創傷的老師。
換句話說,真正「狂智」所帶來的成果是正面且顯著的。當一位老師出自於慈悲而採取的激烈教導方法,其成果是學生心靈的成長,而不是創傷。創傷的造成是狂智行為中,缺少了解什麼能真正利益學生的智慧,或缺少把學生利益置於首位的慈悲,或以上兩者盡失的跡象。
值得關注的是,在金剛乘的歷史中,我們所看到的這種激烈教學方式,是建立在師徒心靈關係極為成熟的背景下而開展的。他們並不是那麼的普遍。馬爾巴大師並沒有要求他的每一位學生建造石塔。實際上,他對待其他學生的方式與對待密勒日巴的方式有很大的不同。他看見密勒日巴的潛能,並能了知以何種方式能帶給他最大的利益。隨後的歷史眾所周知,密勒日巴獲得了證悟,並成為西藏有名的佛教大師。
這些激烈的教學方法,不僅用在非常成熟的弟子身上,或以穩固的信任及虔敬的師生關係為背景,更進一步地說,這也是一種不得已的方法。證悟的事業有四種,即:息、增、懷、誅。「誅」的事業僅用在那些不能接納微細方法的人而設。因此,這教導方式並非一般的基準,僅是在特殊狀況下,方才運用的方法。
因此,我們必須善加分辯,哪一些老師是行為雖古怪,但究竟而言是慈悲及善巧的,以及哪些是具挑釁性,真正造成學生傷害及創傷的老師。這兩者是全然不同的,我們不能將兩者混為一談。有許多老師成為輔助學生認識自心的推手,但那絕不是凌虐人身侵犯、性侵犯及精神虐待並非教學的工具

金剛乘在現今的世界
現今,世界的連繫及關係越來越密切,此時道德比任何時候都更為重要。從某種意義上,我們所有佛教行者都是佛陀教法的代言人。任何人都能透過點幾下滑鼠或使用谷歌快速搜尋來認識一位老師或僧人。這是好事,這讓整個傳承變得透明化。相較於過去,道德行為及道德違反也變得更為明朗化。
不言而喻,學校、企業及其他公共機構應遵循行為準則及法律,心靈團體組織更應成為道德行為的楷模。老師更是如此。在整個歷史上,佛教老師及僧伽的重要角色之一無過於此,他們成為所服務的社群設立道德典範。
金剛乘被藏人視為珍貴的資產。這是我們的精神文化遺產,也是我們賜於世界的禮物。如今此教法及修持傳承已傳遍世界,因此了解此傳承,並知道如何運用此有力的教法是極為重要的。
如我所述,金剛乘的修持核心,在於努力地持有淨觀。我們視一切念頭、情緒,乃至最難面對的部份為覺知的體現,此覺知超越了時間。我們視一切眾生為佛,並待他們如佛一般。我們觀所住的世界為淨土,如其所呈現般的覺悟。
一切眾生一切事物猶如我們親見佛陀一般,這樣的傳承,是金剛乘的主要修持。這是我們傳承的血脈及生命,亦是我們所追求的最高道德。現今的時代充滿了困惑與對立,這世界比起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此。

Treat Everyone as the Buddha
BY YONGEY MINGYUR RINPOCHE| AUGUST 9, 2017
“The one time people ask me about ethics is when scandals or controversies happen in Buddhist communities,” says Mingyur Rinpoche. But, as he notes, ethical conduct has always been central to the Buddhist path. Here he explains what it means to live a virtuous life, what a student a should look for in a teacher, what to do when serious ethics violations occur, and more.
As a Buddhist teacher, I am often asked questions about meditation and profound Buddhist principles, like interdependence and emptiness. I am happy to share what I know on these topics. But I have noticed that people rarely ask me about ethics and how to live a virtuous life.
It is true that meditation is important in the Buddhist tradition. There’s no question about that. The same can be said about studying Buddhist ideas and philosophies. But in many ways, ethics and virtue are the foundation of the Buddhist path.
The Buddha himself lived a life of kindness, humility, and compassion. He fully embodied the teachings he gave, and the sangha that grew around him followed his example. There were many times when the students got off track and acted inappropriately—sometimes hilariously so—but these incidents were used as opportunities to clarify important values and to show the community how to live a life of virtue. From the early days of Buddhism, ethical conduct was as central to the path as meditation, study, and contemplation.
These days, the one time people do ask me about ethics is when scandals or controversies happen in Buddhist communities. Despite the clear importance of nonviolence and compassion in the Buddhist tradition, many students are not sure how to deal with these situations. I can see why they get confused. There are many different Buddhist lineages and schools, and it is hard to keep track of all their different teachings, practices, and ethical frameworks.
How do we use the principles of nonviolence and great compassion to guide us on important issues like finding an authentic teacher and working with the inevitable challenges that arise in the life of a community?
This is especially true in the Tibetan tradition, where we have three different approaches—which we call yanas or “vehicles”—that are woven together into one path of Buddhist practice. These are the Foundational vehicle of individual liberation, the Mahayana vehicle of great compassion, and the Vajrayana vehicle of indestructible wakefulness. This combination is one of the unique and beautiful aspects of Tibetan Buddhism, but it doesn’t always make things simple.
Ethics in Tibetan Buddhism
In Tibetan Buddhism we practice the three yanas together, and that includes the practice of ethics. Let me clarify.
The most basic ethical principle in the yana of individual liberation is nonviolence, the commitment to avoid harming others at all costs.
When we add in the Mahayana, we do not forget about nonviolence, but take it one step further with the practice of bodhichitta. This is the commitment to help all beings become fully enlightened.
Finally, Vajrayana brings in the notion of pure perception. In practicing the Vajrayana, we remain firmly grounded in nonviolence and the altruistic motivation of bodhichitta, but take the fruitional view. We treat everyone and everything as the embodiment of awakening. We commit ourselves to seeing ourselves, others, and the world around us as fundamentally pure, complete, and perfect.
This ideal of pure perception is embodied in the principle of samaya, the formal commitments that a Vajrayana practitioner adheres to. There many details about samaya, but simply put the essence of samaya is to practice pure perception to the best of one’s ability.
Many people misunderstand samaya and think it refers only to seeing the teacher as a buddha, a fully awakened being. That is part of samaya, but it misses the key point. Samaya is about seeing everyone and everything through the lens of pure perception. The sole purpose of viewing the teacher as a buddha is so we can see these same awakened qualities in ourselves, in others, and in the world around us. It is a tool that helps us to gain confidence in the purity of our true nature.
Vajrayana practice is rooted in the ideals of nonviolence and great compassion. There is no Vajrayana without them. So how do we use these principles to guide us on important issues like finding an authentic teacher and working with the inevitable challenges that arise in the life of a community?
The Point of Practice
The first point I’d like to make is probably an obvious one. Our practice should bring out the best in us as human beings. It should call forth our inner wisdom, our basic sanity, and the moral compass that we all have (whethe

3 則留言:

  1. 根本福智人跟金魔沒有三昧耶戒!那是要上師灌頂加口傳之後才有師徒三昧耶!金魔她有幫福智人灌過頂嗎?
    灌頂交給三大寺上師,交給法王,實際上建立師徒關係的是傳灌頂給你的那位上師.是你對那位傳灌頂加口傳給你的上師要守師徒三昧耶.

    回覆刪除
    回覆
    1. 的確如此,金根本沒幫他們灌過頂,所以說他們中毒已深、集體迷失亦不為過。

      刪除
  2. 如是藏傳團體,上師有所不妥,依上文應該公開其過,何況是這個不藏不漢,不淪不類的福智!
    很佩服本因法師的義氣,如果能集結有同樣想法的法師,開紀者會更會有効果,這是梵因法師該做的,不知道為什麼這次請法回來就無聲無息了。繼續討論是必要的,同時也應請律師作收集資料及提告的工作了,弄個平台大家捐錢吧!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