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16日 星期三

fz事件已對藏傳佛法產生傷害!


今日見此來路不明的影片,內心深感不安,因影片裡刻意使用多張“雙身像”做影射。經過追查,證實影片來自「X覺同X會」的FB,合理懷疑「X覺同X會」利用「福智新聞」網站上的內容製作成該影片,以醜化藏傳佛教。


事情演變至今,這是我們最不想看到的結果。接下來,大眾應思考如何讓「宗大師持律嚴格」清淨教法,不受污衊,永續流傳。





影片來自「破密摧邪,護法護敎」FB


影片裡刻意引用多張雙身像


內容未經消化,與事實有出入。



再複習一次「雙身法」

達賴喇嘛文集 – 西藏佛教的修行道

密續導論

從歷史的觀點看,密續有演化的過程,佛在某些時節因緣下開示不同密續。不過,我想密法也有可能是後代大師的心得,他們的悟境相當高,能夠徹底通達體內的諸大和潛能。因此,他們具有極高的證悟和見,得以接受密法。在我們談密法的時候,千萬不要拘泥於歷史時間的觀點。

在《時輪本續》中,佛陀就說當他在靈鷲山二轉法輪時,他也在哲蚌(意為穀堆)開示不同的密法。西藏學者對《時輪本續》等密法的演進看法各有不同。有一派主張佛在成道後一年的月圓日開示密法,另一派則認為他在般涅槃前一個月開示密法。

第二種觀點似乎比較合理,因為《時輪本續》說:當佛在靈鷲山二轉法輪時,他也在哲蚌開示密法。在下部密續中,有很多都是佛現比丘身說的,但一般而言,在大部分密續中,佛現各部密續的主尊身而說。

修持密法應先在顯教修行道上獲得堅實的基礎,包括正確的空見(一如二轉法輪所說明的)以及為利益一切眾生而志求覺悟的菩提心,菩提心以慈悲為基礎,再配合六波羅密的修持。因此,唯有在共同道上扎下適當的基礎,才可以修密,作為加行。

最深奧的部分,可以在《無上瑜伽續》中發現。也唯有從中才能了解「佛性」 的意義。所謂佛性,就是《大乘無上續論》所說明的清淨覺性。它的最深刻意義, 只能在《無上瑜伽續》中了解。

不管我們是否同意《大乘無上續論》對於佛性的詮釋最完整,很明顯的,佛性的究竟意旨是明光的基礎自心,一如《無上瑜伽續》所說者。

《無上瑜伽續》的殊勝深奧處,在於它不僅說明粗意識層次的修行道,還說明最細意識層次(明光的基礎自心)的方便道。如果你能夠轉化明光的基礎自心為修行道,你就擁有非常強力的工具。

通常在修止禪時,我們是在粗意識層次上用功,因此需要強度的正念和覺知,以防止心念散亂。如果有一種方法可以消除粗意識層次的散亂,就不必維持如此僵硬的覺知和正念。《無上瑜伽續》開示的方法,可以讓你融攝一切粗意識,把心帶回不散亂的境界。

此外,依據《無上瑜伽續》,把那明光的基礎自心、最細意識帶回修行道的方 法,就是融攝粗意識和推動粗意識的能量。主要方法有三個:一、藉助氣瑜伽,二、 透過四種樂的經驗,三、透過無念的禪觀。

這裡必須記住的是這些方法儘管不同,我們卻可以藉助其中一種方法達成目標。我們也必須知道,不只透過一種方法,還應該藉助許多不同方法,才能達成這些目標。譬如,今天我們生起一個善心,雖然這個善心是未來成佛的因,並不表示單靠這個善心就可以成佛。

印度大師佛智所撰《文殊聖語》提到,吾人的身體結構和四大,即使是在凡夫的層次,在睡覺、打哈欠、昏厥和性高潮的時候,也會自然地經驗到明光的微細層次

這顯示我們自身具有可以進一步探索的潛能。在這四種狀態中,進一步發展的最佳機會是性交

雖然我使用「性高潮」這個普通名詞,卻不是指一般的性行為,而是觀想與明妃交合的經驗,藉以融化頂輪的四大,並且回轉其過程

這種修行的先決條件是不可漏精。根據《時輪本續》的說明,漏精對修行的傷害非常大。因此,即使在夢中也不可以漏精。密續描述了各種克服漏精的方法

這與律藏的規定衝突,律藏規定出家僧眾的行為準則,允許夢遺,因為這是超乎控制的;密續認為夢遺是犯戒

溶入覺悟心的經驗,由一般的貪欲所產生,因此行者必須要能生起貪欲

關鍵是由於貪欲的力量,你能夠融化體內的四大。如此一來,當你經驗到無念的境界時就可以把注意力導向觀空因此,當你藉由融化體內的四大而經驗到無念境界時,你就可以把煩惱貪欲轉化成證入空性的智慧

當你能夠運用這種無念的喜樂心證悟空性時,就可以產生強大的智慧,用來克制和去除煩惱。因此,這是由煩惱產生智慧,再以智慧克制和去除煩惱,就好像由木頭產生的蟲回過頭來吃掉木頭。

佛陀在教授密宗道時,以曼達拉的主尊示現,並與明妃交合,其重要性在此。因此,行者在修法過程中,觀想自己化成與明妃交合的佛

密續的另一個殊勝處,談到證得色身和法身佛的過程。根據顯教,行者可以藉著發菩提心證得佛的色身和法身。不過,佛身的證得必然有因緣,而這些因緣必須與果報相等。換句話說,因和果必須相應。

顯教以大菩薩證得的殊勝心,當作佛色身的因;菩提心是佛色身的主因,最終可以成就佛的色身。小乘論典也提到這一點,雖然它們並未描述成佛的完整方法,卻提到獲得佛的三十二相和八十種隨形好的若干法門。

另一方面,《無上瑜伽續》提到證得佛的法身和色身的殊勝因緣和方法。為了證得佛的色身,密續行者必須首先成熟其心,再修持成佛的主因。換句話說,他必須預演這個殊勝的因。在禪修中運用觀想的上師相應法,可以在行者心中生起本尊的形相。

諸如《金剛幕本續》之類的解釋性密續,以及相關的印度論著指出,若欲證得佛的法身,必須修持與法身相應的觀想和法門。這是指透過直覺觀空性,一切二元的外相和概念全都泯除。同樣情形,為了證得佛的色身,行者也必須修持與色身相應的道。修行與佛果(尤其是色身)相應的道,非常重要,而且力量很大。

密續呈現具有特色的修行道,佛教名相稱為四究竟清淨,在四方面與果位相應:覺悟的究竟清淨、身的究竟清淨、資源的究竟清淨、行動的究竟清淨。一切大乘系統都強調,為了達成法身和色身相應的果位,必須修持方便和智慧相應的道。不過,顯教的智慧和方便的相應並不究竟圓滿。雖然此中智慧是證空性的智慧,方便是布施、持戒等六度,但這裡所謂的智慧和方便相應,只是指以修持證空性的智慧為主,而輔以菩提心等方便,或以修持菩提心等方便為主,而輔以證空性的智慧。換句話說,顯教認為智慧和方便不可能在同一念心呈現。

這種修持是方便和智慧的相對性(世俗)相應。智慧的修持不離方便,方便的修持也不離智慧,但兩者的相應仍非究竟圓滿。密續則是證得佛果的最終因或道,讓色身和法身的相應究竟圓滿。 問題是什麼樣的修持或道可以讓方便和智慧圓滿相應?在密續的上師相應法中,本尊的聖相要在一念心中觀想出來,同時還要當下了知其空性。在同一念心中, 既觀想本尊,又悟解空性。因此,當下的心是方便和智慧相應

在上師相應法中,當我們嘗試生起佛慢時,我們必須克服凡夫的感覺和知見

我認為這可以幫助我們讓自己的潛在佛性更加顯現。

若想獲得堅定的佛慢,就需穩定觀想得出本尊的相貌。一般而言,由於我們的習性和我執,與生俱來就會對我們的身和心產生「我」和「自我」的感覺。如果我們同樣對自己的相貌強烈看成是本尊,就可以藉著觀想本尊而產生佛慢。

為了顯發我們本具的佛心,我們必須積聚資糧,這不只是任何形式的意識而已, 而是一種恆常相續的意識,換句話說,為了啟發一切智,我們必須證得空性,這種心必須是特殊的心,就它的相續性而言,必須是永遠。煩惱等染污心態,則是外來的,因此是偶然的。它們在某一個時刻生起,但又消失了。所以,雖然它們不好, 卻不持久;但是我們證得一切智時的心,卻是恆常的,而非偶發。

這表示我們必須體證清淨心的空性,這種心從未被煩惱所染污過

從空性本身的觀點看,外物(如芽苗)的空性,雖然與自己所觀想出來的本尊(如毘盧遮那佛)的空性並無差別,但從證空性的主體的觀點看,卻有差別。

上師相應法可以讓行者獲得證悟本尊即空性的特殊智慧,終而重現佛性的一切智心。因此,上師相應法是明(本尊的觀想)和深(空性的證悟)的相應。

依據顯教,佛陀從未允許行者為了自身利益或悟道而生起煩惱。但在經典中也曾提到,菩薩如果認為煩惱能夠利益別人,是可以權宜運用的。

佛陀說,雖然排泄物在城鎮中是髒的,但如果當成農田的肥料則用途很大。菩薩的權宜使用無明,同樣可以利益別人。

雖然在顯教中,佛陀從未允許菩薩生起瞋恨,我們卻發現,瞋恨是非常強烈的情緒力量,實際上可以幫助我們凡夫把事情做好

在密續中,我們發現佛陀例外允許瞋恨的生起,因為密續提供使用瞋恨從事正面目的的方法。不過,我們必須注意,即使是為了正面目的而運用瞋恨時,最基本的動機必須是利益別人的菩提心。如果以菩提心而生起瞋恨,則是可以原諒的。忿怒尊的形相,應該如此認識。上面簡述顯教和密教的若干差異,或者我們也可以說,這些是密宗道的殊勝處


四部密續

《金剛幕本續》說密續可分四部。前面提過,只有在無上瑜伽續,才能究竟圓滿最深奧殊勝的密續特色;因此,我們應該將下部密續看成是導入無上瑜伽續的階梯。解釋將欲望化為行道的方法,雖然是四部密續的共同特徵,但欲望的層次卻有所不同。四部密續的第一部是事續,它把欲望化為行道的方法是凝視明妃。其餘三部密續的方法包括大笑、握手或擁抱和交合。四部密續是依其功能和不同的清淨方式而命名。在最下部密續中,手印被認為比內心的修行還重要,因此稱為事續。

第二部密續兼重手印和內心的修行,稱為行續。第三部密續是瑜伽續,強調內心的修行甚於外在的動作。第四部密續稱為無上瑜伽續,因為它不僅強調內心修行的重要,而且沒有其他密續比它高。

寧瑪派大圓滿系提到九乘。最初三乘是聲聞、獨覺和菩薩乘,構成顯教。其次三乘是外密,包括事續、行續和瑜伽續,因為它們強調外在動作,雖然也提及行者的外在和內在行為。最後三乘是內密,稱為大瑜伽、無比瑜伽、無上瑜伽。

三內密說明讓最微細的心和氣顯現的方法,因此被稱為控制心的方法或乘。透過這些方法,行者可以把心置於不善不惡、不淨不垢的甚深境界中,終致超越世間法



女性與佛教


我想我也適合談談女性主義和佛教中的女性權利。

就出家生活而言,雖然律藏允許男女擁有同等權利受出家戒,但我們發現受過具足戒的比丘比較受恭敬。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可以說是有某些歧視。在小乘的典籍中,我們也發現菩薩修行到最圓滿境界必定當生成佛時,都是男 身。我們發現在大乘經典中也有類似的說明,一位修行成就即將在當生證果的菩薩, 是居住於極樂淨土的男性。下三部密續也是如此主張,但無上瑜伽續的說明就不同。

在無上瑜伽續中,即使是第一步的接受灌頂,都必須在男性和女性佛交抱的面前成辦。五方佛必須有明妃陪伴

無上瑜伽續特別強調女性的角色歧視女性就違犯根本密宗戒,但歧視男性就不算犯戒。同時,在實際觀想曼陀羅的本尊時,被觀想的對象常常是女性,諸如金剛空行母

此外,密續提到在圓滿次第的修行過程中,行者在到達某一個境界時,就要尋找一位異性同修,作為進一步證道的衝力。在這些男女交合的情況中,如果有一方的證悟比較高,就能夠促成雙方同時解脫或證果

因此,無上瑜伽續認為女性行者可以在當生圓滿覺悟。有關這一點,《密集金剛》和其他密續都有清楚的解釋。

最重要的一點是在密續,尤其是無上瑜伽續之中,行者正在探索和開發自身所本具的潛能,也就是明光的本心;從那個觀點來看,因為男性和女性具有同樣的本能,他們證果的能力就沒有絲毫差異

因此,佛教對於性別歧視的立場,從究竟的觀點,也就是無上瑜伽續的觀點來看,一點都沒有歧視。


樂與空

「結合」有二個涵義,一是空與樂的結合,一是世俗諦和勝義諦的結合。當我們以世俗諦和勝義諦談結合時,空與樂是世俗諦,虛幻身是勝義諦。當這二部分結合時,就構成二諦的結合。

空與樂的結合有二義:一、證空性的智慧與樂結合,因為證空性的智慧,是由樂生起的,所以它們是一體的。二、利用樂心所去證空性,這種透過樂心所達到空性的證悟,稱為樂與空的結合。

至於獲得樂和證悟空性的次序,則有二種模式。在某些情況下,先有樂心所的經驗,再有空性的證悟。不過,無上瑜伽續的行者,大都先證悟空性,再實際經驗到樂。有些行者對於空性的證悟,可能不像中觀應成派的行者那麼圓滿。他們也許還執著唯識瑜伽行者或中觀自續派所主張的空性見,但如要運用密續的若干觀想方法,諸如引燃拙火,或運氣打通身上的穴輪,就可以生起樂的經驗,甚至攝斂或分解粗層次的心或氣。

這種深度的經驗,一旦結合空性的些微認識,就可以導致空性的細微認識,把一切萬法都視為心的邪執,心的過錯,只不過是假名而已,自性空不可得。這種人就先獲得樂,再證悟空性。

利根行者是無上瑜伽續的主要施設對象,必須先有空性的證悟,然後才能接受無上瑜伽續灌頂。因此,這種行者就先證得空性智慧,再經驗到樂。

在實際的密續禪修中,利根行者使用各種法門,如引燃拙火、本尊相應、運氣打通身上的穴輪。透過他已經生起的欲望,他就能夠融化覺悟心或體內的精液,經驗到大樂。不管行者是男性或女性,這方面的經驗完全相同。他憶起空性的證悟,將它與大樂的經驗結合在一起

大樂的經驗過程如下:當覺悟心或體內的精液被融化時,就會經驗到中脈的身體覺受,產生非常強烈的大樂經驗,進而產生微細的心樂。行者一旦憶起空性的認識,心樂的經驗就可以與之結合。那就是樂與空的結合

依據密續的解釋,樂的經驗得自三種狀況:一是射精,二是精液在脈中移動,三是永恆不變的樂。密續修行利用後二種樂來證悟空性。因為利用樂來證悟空性的方法非常重要,所以我們發現無上瑜伽續觀想的佛都是與明妃交合正如我在前面所說的,這種樂的經驗,與尋常的性交迥然不同




4 則留言:

  1. 建議不用在這邊談論無上密續的東西,也不合規矩。想抹黑的,光看到什麼「不可漏精」,就可以大做文章了。

    回覆刪除
    回覆
    1. 不談只會讓無知的人被有心人誤導,我想這是法王敢坦蕩蕩公開闡述密續的用意。

      刪除
  2. 福智事件所發的效應,佛菩薩都知道,也有因應的辦法。弘揚佛法的方法,非一般人所能了解。
    達賴喇嘛公開講密法,並不能解開世俗人的誤會,所以不是聰明的辦法。我知道你護達賴喇嘛,所以你會刪掉這則留言。

    回覆刪除
    回覆
    1. 密法是佛陀講的,法王告訴你這是佛陀針對有能力「控制果子掉落再長回」的修行者所講的,
      法王必須“解釋”密續,就是因為有金女這類邪惡的人,假借密法行淫亂之實,
      不講清楚,佛教必定會再遭受劫難。以上,就此結束話題。
      請思維:
      佛陀已圓滿一切功德,為何輪迴仍然不空?
      法王已解釋密續,為何眾人仍視為淫亂?

      刪除